(两会声音)上海“小巷总理”的民声与民生:“小小联合国”有事好商量

2023年2月20日 5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中新网上海2月20日电 (记者 陈静)“80后”的盛弘是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兼古北市民中心主任。她工作所在的荣华居民区是中国首个涉外居民区,居住着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户、3.2万名中外居民,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盛弘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一名“小巷总理”在服务民众过程中听到的“民声”转化为代表建议,推动落地成为真正的“民生”。在“家门口一站式美好生活服务”——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活动中,盛弘仔细听取了居民代表的心声。她说,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希望传递具有代表性的民意。

  国际社区文化结构多元,居民需求结构复杂,如何让中外民众融入社区,一起开心地生活?多年来,盛弘和同事们积极探索联系服务中外民众的新机制和方法。盛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探索“融”国际社区工作法:以“服务为先、文化为媒、治理为魂”,促进中外居民情感、文化和价值融合。

  这位多年在基层社区耕耘的女性解释:“我们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的点点滴滴,依托市民议事厅,围绕中外居民关心的社区治理难题,比如:文明养宠、垃圾分类、小区停车等,开展民主协商,总结了‘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运作规则,在社区中慢慢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良好氛围。”

  2014年,荣华居委会搭建了古北市民议事厅。这是由中外居民组成的协商议事平台。在这个自治载体中,居委会适度“让位”,社区相关利益方自行“补位”,中外居民可以自主议事,议事员都在社区里有着自己熟悉的“圈子”,颇具民意代表性。在盛弘看来,议事厅虽小,但正是有了这样创新的、适合国际社区的意见表达渠道,社区自治体系得以完善,中外居民们共建家园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

  “要让更多的中外居民家庭参与到古北社区的建设。”这是盛弘和她的伙伴们多年来的目标。事实上,一开始,绝大多数外籍居民对居委会的作用等一无所知。土耳其籍居民诺扬坦言,在参与了居委会组织的大量活动后,自己觉得居委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于是他不遗余力地向“老外们”推介居委会,介绍古北社区。盛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在“融”的理念下,随着外籍友人越来越多地参与社区的治理与发展,他们对社区的认同度也不断提升。

  据了解,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社区治理实践,推动“硬法”意见征询和“软法”民主协商互相促进,探索参与式、共情式治理,如今,盛弘所在的虹桥街道逐步形成了“善治理”模式。盛弘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全过程人民民主就体现在一个个致广大而尽精微之中。“无论是精品小区改造方案制定、宠物扰民纷争化解,还是楼道扶手设计、智能充电桩选址,都会听取民众的意见。”

  虹桥街道编写的中英文版《虹桥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录》简述了国际化社区的民主故事,展现中国之治。作为上海市荣誉市民,诺扬·罗拿在亲身参与中深有体会:“作为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的土耳其人,看着中国民意表达的渠道越来越畅通,由衷感受到了中国的进步和强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古北市民中心的服务不断升级。这里可以办临时居住证,还可以办税务服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也可以直接办理。该市民中心创新的“单一窗口”社区落地,符合A类工作许可申请条件的外国人,在市民中心可实现“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申请一窗受理、一周时间、一并发证,提升办事便利度,真正实现“减跑动”“减时间”“减材料”。盛弘说:“我们更多的是让数据多跑路,而不是让居民多跑腿。”

  此外,古北市民中心还首创了“政社联动”服务模式,让中外融合的方式更多维。在该模式下,该中心携手外籍人士中心(TEC)为海内外人才构建“1+1+X”人才融情服务联盟,探索打造由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运行和服务的人才服务站点。(完)

fengjun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猜你喜欢

文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